郭胜习:高山可仰 清举蔼然
郭胜习,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,兼任2020级新生辅导员。2014-2020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,获法学硕士、法学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、立法法学。主持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《行政法请求权体系构建》;《公法请求权理论研究》获博士论文资助立项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《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研究》《中国卫生法体系构建》;参与北京市哲社科、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课题十项;发表学术论文数篇。曾获优秀共产党员、十佳党员学习明星;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勤奋奖学金、学业奖学金等荣誉;有律师事务所、检察院、法院、法律援助等实习经历;参加过大学生艺术表演,担任过法学院辩论队队长等。
(通讯员 陈铃 詹忻怡 冯秀媛)九月的高山云霞明灭可睹,蕴藏着一股令人时而心潮澎湃、时而镇定自若的力量。仔细听,一曲流水之音如在耳畔泻然千里,不过是良师倾心与共。他亦师亦友,亦父亦兄,在三尺讲台上肃然却平易,在人生旅途中教你良多;他予你的关怀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追逐光芒,他更希望你是自己的帆和桨,自己的正能量。作为“斜杠青年”的他也愿你多元而缤纷,潜力无限,欢乐常伴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谆谆寄语不过二三,却寄托了心中的殷切期盼。他的求学心路像是沉默的古树,向内迸发着自己的坚韧,让人由衷仰慕。博士毕业,载誉归来,他满怀热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。初秋已至,让我们一起期待相遇,一起成长,在时光里书写我们的大学故事。
【沉潜蛰伏 奋力一跃】

一次失败不代表一直失败,心中有理想和坚持,成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。郭胜习大学本科就读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法学院,居于一座小城市是排除了很多杂念,可以静心读书。与很多人一样不甘心于高考的失败,大二便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作为考研的目标,当然为了实现一个目标,必须要下狠,蜕变从来都是痛苦的。回想起当年的情景,在周围的多数人看来,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,这或许只能称之为一种“梦想”。不行动的梦想只是好高骛远,不严格自律一切都只是海市蜃楼。当时没人考过中国政法大学,只能自己去寻找资料笔记,在网上买考研专业课程,认真钻研。开拓新道路总是筚路蓝缕,荆棘满布,历经千辛,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以优异成绩如愿进入梦想学府。
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心如意,成功的人并不是一直成功,而是在失败的时候选择坚强;失败的人也不是由于他们最后失败,而是在一次失败后选择放弃。人的一生很长,我们有很多的机会,智慧的人不会哀怨叹息,而是沉潜蛰伏,等待下一次的飞跃。
【法治天下 理想之光】

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里立了一块石碑,老校长江平先生写下“法治天下”四个字,承载一个国家的法治理想和希望,也是所有法大人心中的信仰。求学法大六年,跟随法学大家,耳濡目染,所学所获并不是多读了几本书,更多的是一种法治情操和品格的塑造。在郭胜习看来,新时代的法学青年最为珍贵的是心中始终坚持的法治信仰,为了这个信仰不断去努力奋斗!他谈及自身经历,在攻读硕士学位选择行政法学和立法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,有一定偶然性,但也正是这种偶然让他从此走上了公法学研究的道路。
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这种缘分很奇妙,一个好的导师能够影响、改变一生。郭胜习硕士师从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刘莘教授,正是因为这一段师生情谊,他真正认识到公法学研究的责任和使命。在刘莘教授的鼓励之下,郭胜习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,师从中国行政法学学奠基人、中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应松年教授。此后,在攻读博士期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法学家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的重要性。在采访中,郭胜习感慨道“作为公法学者,一定要心怀家国,要有同情之心,要有仁爱之心。”他希望自己日后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公法学者,将法治天下的信仰传授给学生,将法律背后蕴藏的道理揭示出来,让学生们能够正确地去认识法学,塑造一个健全的法律人格。与此同时,他也希望自己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,解决实际问题,通过贡献智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,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权利保障和幸福。
论及最喜欢书,他最喜欢德国法学家耶林的《为权利而斗争》。看似十分激进的书,实质上是要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。他解释,这本书很薄,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值得所有的人去思考。我们当前享有的所有权利来之不易,每一个人在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的权利与福利时,应当鼓起勇气去与侵犯权利的行为斗争,以保障这权利不被侵蚀而逐渐消亡,权利的斗争是一场集体的战斗,是一种共同体意识。“没有斗争的和平与没有劳动的享受,属于伊甸园岁月,岁月只知晓,和平和享受两者是不懈的艰苦努力的结果”唯有斗争,才能维护权利,享有权利!郭胜习强调,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现实,做出各种权利的妥协,但是,心中始终都应当要保持一份纯净的心和赤子自信,不能忘记自身的理想与追求,这是他对自己要求。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,他发自内心的一番话犹如空谷足音,发人深省。
【热爱生活 豁达洒脱】

清代人张潮说,“才之一字,所以维持世界;情之一字,所以粉饰乾坤。”对于一个优秀的老师,必定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。魅力何来?无外乎“才”“情”二字。法学院的郭胜习老师,正是有如此“才情”,如此“光热”的魅力老师。
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,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。做学生就要做一个好学生,做老师同样也要做一位优秀的老师。作为一名法学老师和辅导员,关于传道受业,郭胜习并没有将法学专业知识置于首位,他认为当代的法学研习者最重要的品质是对于法治的信仰,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。学生要善于观察社会问题,以问题为导向寻找最优答案。法学学习不要急于背法条,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法条的背后,或许更有价值!要知道,很多法律条文的背后,都蕴藏着很多的故事。.
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山高万仞无欲则刚。郭胜习强调法学人应该有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。法学一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学科,既要研究人的客观行为,也要研究人的内心心理,应当说法学更像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。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,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成长经历,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立场观点,不必去苛求所有人。就像秦朝的李斯曾说过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 ”一个人拥有一个开阔的胸襟意味着他有大格局,拥有大格局才能海纳百川,开拓更广阔的境遇,这也是郭胜习对自己的要求。
关于生活,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。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,需要有才情,有欣赏美的能力,要活的自在。”他鼓励学生来学校之后“多去街头小巷去走一走,看一看。先去了解社会,了解人的生活。要爱上学习,要先爱上周围的人,爱上这个校园,爱上这座城市,爱上这里的乡土人情。”要能够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,去体会人们的淳朴和善良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快,会看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,但应当明白这仅仅是少数,如果将这样的少数作为生活的主导,那就愚蠢了。在工作学习之余,他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新青年,会通过健身减压、弹琴调节情绪,练书法锻炼品性,这都是他放松身心的好法子。
在他的眼里,生活总是充满了阳光,绚丽多彩,他总能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妥善,让人羡慕。心中有爱,整个人都是发光的。但愿,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不断完善自我,成为一个发光体,照亮自己,也温暖他人。
【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】
初为人师,心中有期待,肩上有重任。与同学们同为“新人”的他,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寻找一份成长。他很喜欢大学校园的生活,享受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感觉,但也有压力,这份压力来源于作为老师的责任和担当。关于法治理想,关于使命感,关于生活等等,作为老师,在各方面都应当为学生树立榜样,用实际行动去感染、去引领。大学是自由之地,是灵魂栖息之所,他希望同学们以学业为主,广泛地涉猎各门类,关心社会问题。在个人品格塑造上,他希望所有人都能有一颗善良的赤子之心,行公平正义之举,将来发挥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。他还说等疫情过去了要带孩子们出去看看,丰富见闻,扩展视野。繁华都市,田野山间,希望学生能够融入大自然,融入社会,丰富自己的生活,做一个有立体感的人。
他最近的工作重心是为“小星星”们的开学做准备,在采访近期都在加班忙着开学工作,他希望自己是一个非常暖心的存在,希望小萌星们能够开心、快乐,顺利地开始新生活,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。关于如何与学生相处,郭老师认为大学要尊重学生,倾听学生们的需要,注重沟通交流。他说自己不想,也不会成为一个思想灌输者,他更想做一个同学们的好朋友,希望能够和同学们同甘共苦,一起成长!郭老师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,近期郭老师在迎新群里为小萌星们答疑解惑,面对同学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,他哭笑不得,却又满心欢喜;有跳脱的同学把网上关于他本人的很多资料检索后私发给他,包括他的简历和个人工作信息,郭老师略感无奈却不忘幽默,对“始作俑者”们说:“作为法学院的学生,检索能力很重要,大家在这一点上还是很不错的”。他觉得法学院的小孩儿很纯真,很善良,很聪明,很可爱。老师说这番话时的语气,好像就是在说住在隔壁家那群调皮而可爱的孩子们,没有距离感,关切非常。
他说自己还要更努力一点,以身作则,用行动去引导孩子们。正直纯粹,博闻强识,宽以待人,相信他一定能给小星星们带来特别的教导。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生情况,他查阅了新生档案,并精心记录。看到很多同学多才多艺,兴趣广泛,他很高兴能够遇到这么多有才华的人。正如那句“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”。热爱生活的他,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活的精彩,希望法学院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欢乐的多元化大集体,大家团结友爱,互相帮助。他希望孩子们的才华横溢与坚持不懈,不只体现在学业优秀,更需要学会生活,提升人文素养,多锻炼身体,保持身心健康。大学生应该多出去走走,看看风景,吃吃美食,多看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,才能更加真切地爱上长沙这座城,爱上湖师大,爱上法学。
若有甘霖如此,便是老师春风化雨一般的教导和关切,高山从来不是不可仰望,它只等待有心人去求索。面向大海,春暖花开,山高水远,他与你同行,盼你多餐饭,助你梦有成。有他陪伴,请做一个快乐的法学人,宽厚仁爱,无畏无疆。
编辑 吴彦青